查看原文
其他

毕业季,这位老师创作了99首词曲作为礼物送给学生 | 故事

2017-06-09 卜庆振 人民教育


民小编说


中华词曲,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。词曲之美,在于其中蕴含的意境,在于一种微妙的意韵。你有没有想过,用词曲来传递你对学生们的期望?


一位老师,用99首词曲送别自己的毕业生。给学生们的,不仅仅是一份特殊的礼物,更是老师对他们的殷殷期盼。


6月是毕业季,5月初就有学生找到我,让我写毕业留言。写点什么呢?一番思索后,我用学生的名字为线索,填了一个词牌。之后,又陆续有学生过来请我写留言。我便决定,为自己任教的两个班的同学,都用词牌、曲牌写一首隐含学生名字的毕业留言。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我为99名同学写了99篇毕业留言。


  为什么要用名字创作?


为学生的名字创作一篇作品,灵感来自张晓风老师的散文《念你们的名字》。每一个做老师的人,都有过类似的经历。我们和学生的初次相识,是从名字开始的。我们和学生多年后的重逢,也会从名字中搜寻记忆。每接手一个新班,我们都会想办法记住学生的名字,从记住学生名字的那一刻起,我们真正走近了一个新的生命。


4年前,班里有个同学叫张某竹。因为名字中有个“竹”字,许多同学叫他“猪”,他为此很苦恼,甚至还在日记中埋怨父母给自己取了个不好的名字。有一次,他生病在家休息,我写了一封短信给他。在信中,我为他的名字写了一首诗。


“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不瘦又不俗,还数张某竹。”


这首诗是我根据《笑林广记》中的打油诗改编的,没想到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张某竹同学为自己的名字感到自豪了,他的妈妈还专门对我表示了感谢。


受到这件事情的启发,我开始为学生写嵌名联,并用毛笔写出来作为奖品送给学生。活泼好动的茂宁同学,我为他撰写的嵌名联,“茂林修竹清风吟,宁静致远明月心”。既展现他名字中雅致的内涵,表扬他爱读书,也向他提出一些期望,期望他克服自己急躁粗糙的性格,以宁静而致远。


这一次,毕业留言,我不再写嵌名诗,也不写嵌名联,改写嵌名的词、曲,又是为什么呢?


 为什么改用词牌嵌名?


对宋词的深度认识,是因为叶嘉莹老师的一本书《唐宋词十七讲》。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,让我开始真正对宋词感兴趣。近几年来,我买到了叶老关于宋词的所有著作,反复研读,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应用,引导学生赏析宋词,和学生共同感受宋词之美。


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说:“词之为体,要眇宜修。能言诗之所不能言,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。诗之境阔,词之言长。”在叶嘉莹老师的解读中,我对词幽深微妙的表达有了更真切的体会。


我之所以想到用词牌来为学生的名字创作,就是因为之前和学生有过宋词赏析方面的交流,希望他们能够在老师创作的留言中,感受到那些更微妙的意韵,能够在之后的时间里,每次端详老师的留言,都能有新的体会。


就拿这首送给王同学的《十六字令》来说吧。十六字令是宋词里字数最少的小令,但因为字数少,创作时更需语言凝练,若语言真正做到了凝练,意味也会更加深长。


十六字令·赠王同学


王。聪颖不及仁德长。行天下,道义一肩扛。

第一个字,“王”。第一感觉是对王同学的昵称,这个同学是我三年前就教过的,关系比较亲密,适合用一个字的称呼。同时,这个“王”字联系下文来看,还是“王道”的王。我们在九年级学习过《孟子》中的文章,其中《得道多道,失道寡助》一文中,学生对“王道”有所感知。所以,这首词我表面写的是“王道”。行王道,不是靠小聪明,如曹刿说鲁庄公“小惠未徧,神弗福也”。真正的王道,是“仁政”,是坚守“道义”。如孟子所的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“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;是亦不可以已乎? 此之谓失其本心。”


表面是写这些,但王同学自己读来,却会有别样的体会。因为这首词的另一层意味,是针对他的特点来创作的。王同学脑瓜聪明,反应快,在语文课上经常有自己的理解。这些是优点,但缺点是不能坚持,不肯用功。在生活中,他也有许多交往不错的同学,但因为和同学交往中,有时会贪些小便宜,经常被同学开玩笑责备。结合这些去看,再联想起老师平时在课堂上的交流,我想,王同学每读一次这首小令,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。


用词牌填写的过程中,我尽量坚持“要眇宜修”的原则,但表达的时候,还是受到了许多束缚。


 为什么又用曲牌嵌名?


词相比诗,句式上变成了长短句,已经有了许多自由,为什么还会有束缚呢?正如上文所说,词的特质是含蓄隽永,意味深长,我要直接表达感情,或者更活泼一些,调侃一下的话,词就有些不妥了。于是,我又想到了元曲。


有人说,唐诗语言重形象,宋词主抒情,且文人气息甚浓,而元曲的语言则亦文亦俗,为塑造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物服务,有着其特定的语言魅力。


想到元曲的第一个原因,是因为关汉卿的《铜豌豆》,“我是个蒸不烂、煮不熟、捶不匾、炒不爆、响当当一粒铜豌豆”。这样的作品,表现人的特点,是多么活泼。第二个原因,是管道升的《我侬词》,“把一块泥,捻一个你,塑一个我。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,用水调和。再捏一个你,再塑一个我。我泥中有你,你泥中有我”。这样的语言,多么自然,这样的抒情,又多么强烈。


以我为刘同学创作的这首《山坡羊》为例。


山坡羊·赠刘同学


刘郎去后,学问渐休,冬雪默默诉离愁。发说说,上QQ,去后文章情悠悠。闲说当初少年游。别,情依旧。见,情依旧。


这里面,我甚至用到了“说说”“QQ”这样的流行语言。为什么这里能用,就是因为元曲所用的语言,本就是鲜活的、生动的,甚至是本土的、口语的,把鲜活的语言放到古典的表达方式中,才更能展现出元曲的特质。“元曲本身就是从下层人民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,它来自民间,取材于民间,在民间流传,用人民的口语抒写人民的生活与感情,因而具有很强的民间文学气息,表现手法上,或叙事诙谐风趣,或抒情憨厚纯朴,或讥评时弊,或讽鄙陋,于嬉笑怒骂中显示出其独特风格。”


为刘同学所作的这个留言,并不是为了使用QQ一词而使用。这背后,是一段故事。刘同学在临近毕业的时候,在自己的说说里写了一段话,号召同学们珍惜不多的在一起的时光。我把这段话在班级里分享后,引发了大家的共鸣。之后不久,刘同学因为上课带手机,受到处分回家反省。回家之后,他第一时间在QQ上传给我的,是我们上节课布置的作文。所以,这首曲,就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出来。

 

再如这首送给震同学的《播海令》,背后也有一段故事。


播海令·赠震同学


刘小三,晨光开,震四海。说什么通天才,还不是辛勤来?坚持个三五载。常把诗书放心怀,谈吐有风采。


发现震同学的爱好,是在一次古诗词欣赏与流行歌曲相结合的活动之后。震同学在作文中谈了自己的爱好,喜欢明星八卦,喜欢流行歌曲,还为我推荐了几首新鲜的歌曲。之后,我还请震同学分享过明星的小故事。引导他发现明星背后的艰辛,而不是穿着、绯闻之类的消息。


震同学也很有自己的思想,明星八卦的喜欢并没有影响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,没有停止他对时事热点的反思。所以,写这首曲给他,就是结合了流行八卦的惊奇、背后的爆料。最后,是对他努力思考的鼓励。


 是不是能针对每个同学?


尽管用名字创作有很大的局限性,但我愿意进行这个尝试,尽量在限制中表达更丰富的话语,尽量在有限的空间里写出对每个孩子的理解和祝福。


望梅花·赠龙同学


刘伶醉里乾坤,庆功宴上独饮,龙庭不敌酒一樽。非是傲气凌人,只是天生冷眼神,不向富贵屈尊。


在创作时,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龙同学的面孔。这个同学的脸上总带着一些桀骜不驯,眼神里总带有一丝不屑。但每当他起来回答问题,发表观点的时候,都能感受到他对同学、对班级的爱。在一些深度的问题上,他总会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。


醉中天·赠卜同学


卜者知旨意,宏图依妙计。斌斌若能长久时,陈涉功盖世。少年立鸿鹄志,千里万里,诗书里走上前去。

与卜同学有关的记忆,是他和李同学一起导演的课本剧,将《陈涉世家》和《唐雎不辱使命》巧妙关联,展现出恢宏的历史画卷。我对他的期望,是一份诗书里浸润出来的斌斌有礼。


梧叶儿·赠牛同学


牛不牛?铮铮骨,勇于挑重担。低头做,抬头看,大路宽,要做真正男子汉。

牛同学是个特殊的孩子,因为小时候得过疾病,身体行动有些不便,大脑的发育也比别人慢一些。在刚教他的时候,他是浑浑噩噩,混天度日的状态。在一次课本剧表演中,他表演只有一句台词的配角,获得了最佳配角奖。


从此后,开始主动问我某个字怎么读,开始写出了一篇真正自己思考的文章,尽管全篇只有一个标点符号。之后,我从一本绘本开始,重新教他使用标点,积累字词。直到写出一页完整的,能让人看清楚、看明白的小文章出来。我对他的期望,就是自力更生。


 创作的时间从哪里来?


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写99首,我的时间从哪里来?


我将词牌、曲牌存放在云文档中,电脑、手机、平板都可以随时打开,于是,一切闲暇时间,都成为了我的创作时间。利用三五分钟,想到一个孩子,为一个孩子留言,就这样,时时回想,时时温暖,时时记录。而这个过程,我也写在了送给学生的留言中。


朝天子·赠马同学


马上,佳话,佳话传天下。马上枕上趁闲暇,案上一杯茶。昨日读罢,今日读罢,明日还读罢。琴棋,书画,梦里也牵挂。


我用“词”“曲”为学生写毕业留言,只是依照了词牌、曲牌的字数和韵味,侧重了语言风格上的接近,但并没有严格地按照词牌、曲牌的平仄来写。其中的原因,一是因为自己水平不够,没有长期的填词、填曲的训练,达不到运用平仄自如的程度。二是因为词曲的演唱已经失传,不严格按照平仄,侧重于表现其语言风味,也算是对宋词、元曲的一种新的传承。


炎炎夏日里,我与词曲相伴,以词曲相赠。亲爱的孩子,我在宋词、元曲的音韵里唱你的名字,你的青春,我这样铭记。


(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



微信编辑 | 宋晨曦


推荐阅读

《人民日报》刊文:这样出题,有何深意?

谢维和:受教育,首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

我的孩子,你还好吗? | 周六茶话会

9岁儿子考了30分,父亲的做法为什么让全场观众惊呆,又让所有人拍手叫好……





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

投稿、合作请联系905366878@qq.com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